從當初的詩人,后來的影視編劇,再到歌劇話劇創(chuàng)作,寫作對鄒靜之來說,早已內(nèi)化為本能需求。他還曾改用前國足主教練米盧的話來表達寫作觀,即“快樂寫作,態(tài)度決定一切,享受寫作”。
作為這個時代最知名的編劇之一,鄒靜之一度堅持著十分獨特的書寫方式:手寫。他多產(chǎn)、勤奮,狀態(tài)好的年月里幾乎每天都要寫三四個小時。著有小說《九棟》、《五月槐花香》,詩集《幡》等;影視代表作品包括《一代宗師》、《歸來》、《千里走單騎》、《康熙微服私訪記》、《鐵齒銅牙紀曉嵐》、《大唐玄奘》;話劇代表作有《我愛桃花》、《花事如期》、《斷金》等。
年輕時在北大荒插隊的生活體驗,是鄒靜之一生寫作的基石。今天這篇文章里,他向我們談起了那段往事。
本文整理自2014年《新周刊》對鄒靜之的采訪:
我現(xiàn)在每天寫作三四個鐘頭,通常是早上。我到現(xiàn)在也不打字,手寫。有時候筆跟不上思維,閘門打開,一下子能沖出好幾篇東西?,F(xiàn)在已經(jīng)寫得慢了,一來是舞臺劇不好寫,二來年紀也大了。寫《康熙微服私訪記》時,三天寫兩集。有時候寫東西就像抓逃犯,沒有速度你抓不到,那個飛揚的東西出不來。現(xiàn)在我更享受那種琢磨、拿捏的感覺,對于一個六十來歲的人來說,控制比暢快重要。
《時裝男士》雜志為鄒靜之拍攝寫真寫作不是為了說服別人,不是表演,更多時候是在思考如何準確傳達自己的意識和感受。人的內(nèi)心是極其復雜的,如何把它準確地傳達出來,或許是我一生都在追求的事。很多人有奇思妙想,但不善于表達,而且離那個準確的表達特別遙遠。更多的人選擇人云亦云,他們的意識被世俗的用爛了的語言和意識控制著。那些尋常的、不加思索的、流俗的、是非的價值觀對文學和藝術來說是糟粕,是藝術的敵人。不自負地說,我不管經(jīng)歷什么樣的生活,到最后都會成為一個寫作人。學聲樂十多年,以失敗告終;書法寫了十幾年,也就那么回事;橋牌打了很多年,整本整本地背書,打得很好,但也沒能成事??晌乙粚憱|西就和別人不太一樣,第一篇小說就能發(fā)表。我想,天分一定起了作用。這么多年,我每天都寫,也有二三十年了吧。如今,寫作已經(jīng)成了我的生理需求。
鄒靜之話劇代表作《我愛桃花》劇照寫作的人都敏感,我的敏感有先天的成分,也和小時候的經(jīng)歷有關。爺爺是清朝最后一批舉人,父親也是讀書人。我二年級讀《三個火槍手》和《說唐》,四年級看《紅樓夢》,四五年級就開始聽歌劇了。我小時候是受這些傳奇影響的,沒有接觸宏大的哲學和寫實的東西,這讓我的思維開闊,想象力豐富。“文革”時我小學六年級,哥哥姐姐有的在大學讀書,有的上山下鄉(xiāng)了,父親還在牛棚里關著,家里只有妹妹、我和媽媽三個人。我開始變得孤獨和敏感。這一年我?guī)缀醪怀鲩T,但凡能在家里找到的書都看了,連《第三帝國的興亡》這樣艱澀的書都讀了。每天就是看書、抄書,疏離于人群之外。后來,去了北大荒插隊。夏天,我住在山上,一個牛棚一樣的棚子,沒有墻,自然也沒有窗戶。東北的小鳥兒(蚊子)多得不得了,還好我有蚊帳。山上腐朽的樹根在夜里會發(fā)藍光,像鬼火一樣,飄飄忽忽的。后來才知道那應該是磷。我撿來些發(fā)著藍光的樹根,摞在一起,拼成一個“鬼”字。每天晚上我都會帶去一本特別厚的書,有時是翦伯贊的《中國通史》,有時是《復活》和其他書。那個時候,我靠跟人交換書,讀了很多東西。也許是因為有書吧,我沒有像同學一樣被當時的境況擊垮。
上世紀五十年代北大荒進入大規(guī)模開發(fā)時期
在北大荒,我練就了一個本事,那就是講故事的技藝。那時候,每個連隊都有一兩個會講故事的人,一到晚上,大家圍上來,給他們講個故事,有牛奶就能喝上牛奶,有煙也會先給你。我經(jīng)常從坐著講到困得躺到被窩里,迷迷糊糊地再講一會兒。我講過《悲慘世界》、《基督山伯爵》,就連《第三帝國的興亡》和《國會縱火案》都講過。講累了就開始演繹,開始添油加醋,很過癮。其實,在那之前,我是很不會說話的,屬于口訥的人。勞動還留給我一個財富,讓我知道鹽打哪頭咸,醋打哪頭酸。我一直崇拜那些有手藝或者農(nóng)事經(jīng)驗的人。就像我喜歡海子和顧城的詩,他們的詩里有生活。我剛開始寫詩時,也是后朦朧,翻譯體,讀的是清一色的外國詩。后來我開始寫北大荒,只寫北大荒,那感覺就出來了。再后來,我寫了《九棟》,那是對于少年時期和北大荒時期的回憶。最近,我為《九棟》寫了新序,留下了兩句話:懷舊就像少女懷春,它是特別隱秘的,那種感覺不是永遠都屬于你的,它會失而復得,也會得而復失。當年在那個階段進入這種寫作狀態(tài),你現(xiàn)在再讓我寫那些東西,我怕是再也寫不出來了。即便是那么苦的環(huán)境,也沒聽說有誰得了抑郁癥。那時候,大家的要求僅僅是餓了要吃飽,困了要睡覺,都是人類本質(zhì)的需求。北大荒什么都沒有,但有大自然。我們那個地方,站在稍微高的崗子上四周就都是地平線,沒有樹也沒有山,都是麥子。那種遼闊?。?/span>
曾經(jīng)的北大荒已成為如今的北大倉其實,對于整個生命來講,很多痛苦是沒質(zhì)量的。在北大荒,有人因為丟了半導體就瘋了,這痛苦就來得太輕浮。委屈是委屈,那不是痛苦。一個人要展示傷口,最起碼是為了榮譽和尊嚴,是更高層次和更宏大的痛苦。有些人很帶范兒,每天都感悟,每天都痛苦,每天都憤世嫉俗,喝大酒,特立獨行,好像是真理的代言人,但他不一定能拿出和那“范兒”匹配的作品和才華。相反,有些人是多么尋常的人啊,卡夫卡就是一個小職員,但他寫出了《變形記》。滴水映太陽,這太高級了。寫字兒歸根結底是個手藝活。我喜歡手藝人,也認識很多手藝高超的普通人,有人每天拿個半導體,過尋常日子,卻能一眼看出古董家具哪條腿兒是接上的;也有人其貌不揚,但對詩歌的韻律門兒清。我曾和人說,看孩子、照顧老人和酒桌爭論一樣,不妨礙你的思想。多數(shù)想法都是在日常中閃爍的,日常埋沒不了思想。
《時裝男士》雜志為鄒靜之拍攝寫真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缺乏我們當年那種深度的無聊。我小時候,守著一只小雞就能待上大半天,眼前是小雞,思想可以隨意飛揚。魯迅很無聊,他寫“我家屋后有兩棵樹,一棵是棗樹,另一棵還是棗樹”,這種語言的味道,這種語流的速度,放在現(xiàn)在誰看啊?今天的年輕人,他們有微博,有微信,每天在比著誰更有趣,誰的機靈話更多,誰的觀點更犀利。其實這些東西沒什么難的。所以我發(fā)現(xiàn),保持貧窮或許是件好事,它能讓你進入深度思考的狀態(tài)。我是個老派的人,不習慣現(xiàn)在年輕人的相處方式。我的語言體系和他們不一樣,很多場合我都保持沉默,因為接不上話。老派的人講究禮節(jié)、尊重,用老北京話來說就是“有禮有面”。老派的人交往不會特別激動,但彼此的認同感都很強烈。就像我和張藝謀,《千里走單騎》之后十年沒再合作過,但見了面沒什么前篇兒,坐下來,十年前的話題又接上了。門外是各種大佬和媒體爭著搶著要見他,我們關上門聊劇本,所有的滄桑好像沒有經(jīng)歷過一樣。
鄒靜之與張藝謀首度合作電影《千里走單騎》一個人生下來愿意在什么環(huán)境里和什么樣的人了此一生,這就是世界觀。如果可以選擇,我還是喜歡中國古代溫良恭儉讓那種氛圍,如果問我想和什么人在什么環(huán)境下了此一生,那么,我希望是山清水秀,人和善,彬彬有禮。其實,又有誰不愿意這樣呢?
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文/剪輯師社群 來源/導演幫(ID:daoyanbangwx)
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7pQPADrWX-KLQxc0q_LbeA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