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尚未認證為創(chuàng)作人或影視公司,認證即可享有:
行業(yè)內(nèi)經(jīng)常會有這樣的聲音,攝影師說:“你不能后期做嗎?你是不是很菜不會做?”,“交給他們后期吧!”潛臺詞:“后期無所不能”!后期剪輯師說:“What fuck this,are you kiding me!”“這是哪個傻叉拍的真尼瑪爛”!潛臺詞:“這貨只會按開關吧”。其實,這就是典型的交流不暢,對相互的職業(yè)工作范圍和需求缺乏準確的認知而導致的兩個職業(yè)的相愛相殺,那么今天,我就站在剪輯師的角度來摟一摟影視行業(yè)制作主創(chuàng)們各自的問題。
--- 個人拙見,有不當處,伏望見教!
1. 曝光問題
(1) 經(jīng)常會有攝影師為了保證人物的曝光,而直接忽略環(huán)境的曝光(最常見的就是室內(nèi)逆窗戶光拍攝,保證人物曝光窗外通常會一片死白),保證人物曝光這本沒有錯,但窗外那么大一片完全過曝死白而疵出來,對于后期來說就是噩夢,對于觀眾來說也是可以直觀“看到”的瑕疵。從人眼的生理上講,人眼對于光線(或亮度)的敏感度要遠遠高于對色彩的敏感度。色溫色調(diào)差一些都沒有關系,因為后期很好解決,就算后期懶或時間、成本等因素不要求解決問題也不大,至少從直觀上是這樣的。但過曝死白就不同了,技術上很難解決,因為畫面已經(jīng)沒有了細節(jié)信息拉不回來了,就算拉回了一些,畫面同時又會出現(xiàn)強烈的反差、濃重的陰影痕跡、畫面發(fā)灰不通透不干凈等問題,而最嚴重的的是觀眾可以直觀的察覺到前后畫面有“跳閃”現(xiàn)象與“刺眼”感。
所以,親愛的攝影師,為了維護我們前后期的良好友誼,希望我的兩條建議對你有用。
第一,配置好你的燈光系統(tǒng),用好你的燈光師,保證“窗外”的曝光,對主體“人物”猛補光,最好補到與“窗外”的光量持平,至少光比不要那么大。(當然,你有特殊的需求、特殊的表達且導演同意請忽略我的鬼扯)
第二,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燈光來補主體“人物”,適當?shù)那菲匾恍﹣肀WC“窗外”一定的細節(jié)也是可以的,因為這樣后期可以單獨來提高主體“人物”的曝光,同時降低“窗外”曝光,從而給了后期平衡光比的機會和空間。
第三,想辦法控制窗戶的進光量。對于平層窗低的房屋,可以在窗戶上面安裝黑卡紙以減少光量;對于有紗簾的窗戶,可將紗簾拉上;對于有百葉窗的可半掩調(diào)整以適配光量;實在沒辦法就拉上窗簾吧或半拉。
(2) 還是跳閃問題。一個鏡頭,構圖合理,運動順滑,演員表演到位,曝光也ok,就在剪輯師欣喜之時,鏡頭閃了一下,畫面突然變亮或變暗......心里一萬頭草泥馬在奔跑!這通常是攝影師自動曝光的原因,攝像機還好,而現(xiàn)在的很多單反或微單很容易出現(xiàn)這樣的問題,因為畫面的運動和變化很容易影響到曝光,而單反微單處理這樣的光線內(nèi)容變化的漸變順滑度還不夠成熟。所以,建議攝影師在按下REC鍵前鎖定曝光;或開啟直方圖,使用手動檔;或自動檔下記住曝光參數(shù),調(diào)回手動檔再設定;總之,在拍攝過程中不要讓曝光參數(shù)再有變化。
(3) 夏季戶外烈日下拍攝。烈日下,若以中間調(diào)處曝光為準,陰影處保有細節(jié),那么高光處往往死白一片,很容易出現(xiàn)曝死的鏡頭,強烈的反差、濃重的陰影、刺眼的死白凸起,人物就像脫皮剜肉一樣,個人感覺比夜晚ISO開12800拍攝出現(xiàn)的噪點還讓人難過。所以我給出的建議如下:首先,盡量避免在這樣的日光下拍攝;其二,開啟直方圖觀察,向左曝光,曝光降低2檔左右;其三,相應的將飽和度、對比度、反差值降低;其四,使用Log模式或HDR模式拍攝,獲取更大的寬容度;其五,在鏡頭前加裝偏正鏡ND中灰鏡。
(4) 燈光穩(wěn)定問題。光線的輸出與穩(wěn)定永遠是第一位的,尤其是在拍特寫、近景的時候,光線的絲絲變化都能看的清楚,一句話,“光線要是靜止的”。所以,燈光能用三腳架固定的一定要用三腳架固定,拍攝臨時鏡頭使用手持燈時也一定要想辦法讓燈盡量定住。當然,你想要模擬動態(tài)的光源效果除外。
2. 焦點問題
(1)平滑的自動跟焦。攝像機,近兩年新出的單反、微單及其鏡頭一般都能夠?qū)崿F(xiàn)平滑的自動跟焦,且主要應用于主體鮮明的中景、全景。
而對于近景、特寫要慎用,很容易出現(xiàn)跑焦,可根據(jù)你的器材具體性能做出調(diào)整。如果你的機子跟焦性能很強且有把握完美跟焦,那么當我沒說;如果你的機子跟焦性能有限或你沒把握跟上,那么建議你對完焦后鎖焦,主體的出焦或入焦也是鏡頭的一種語言應用,起碼好過你焦點的迷離不定。
(2)一定要鎖焦的鏡頭。在拍攝主體出鏡或入鏡的鏡頭時,焦點一定會出現(xiàn)迷離問題,所以建議先對焦后再鎖焦,不要太相信你的機子。如果需要特殊效果,可先記下對焦環(huán)實焦參數(shù),拍攝時再手動調(diào)整對焦環(huán)進行特殊的變化。
3. 軸向問題(即180度法則)
所謂軸向問題,簡言之就是“不要讓自己跟自己對話”。
在兩人面對面交流的拍攝中,當你確定了一臺機位,那么在交流的兩者之間就形成了一條虛擬的直線,而拍攝兩者的機位要在這條直線的同一側,那么這兩臺機位形成的攝角就不會超過180度,這就是所謂的180度法則。
以男主、女主兩人對話的正反打鏡頭為例:
上圖是角色人物與機位調(diào)度的頂視圖,男女主正面對話,當確定了第一臺機位1拍攝女主時,那么在男女主之間就形成了一條軸線(紫色虛線),而拍攝男主的第二臺機位就必須在這條線的同一側,剪輯出來的鏡頭是這樣的:
而如果拍攝男主的第2臺機位越過了軸線,到了頂視圖中的機位3的位置,那么剪輯出來的鏡頭就是這樣的:
這就會讓觀眾很困惑,第一個鏡頭中男主在左邊,接第二個鏡頭男主又在右邊了,這不是“男主自己看自己,自己跟自己說話嗎?感覺是第二個鏡頭中男女主互換了位置?!比欢信鞯奈恢貌]有動,只是因為“越軸了”。
當然,藝術的法則不是鐵板,為了特殊的效果,也是有“越軸”操作的,比如攝像機機位的旋轉(zhuǎn)、演員的走位調(diào)度、插入騎線鏡頭進行過渡等都可以實現(xiàn)越軸的特殊操作,而且隨著攝像機和演員的調(diào)度軸線也是在變化的。然而,沒有經(jīng)過深思熟慮的越軸是危險的,要慎用。
4. 30度法則
30度法則是指針對一個人物(或主體)的前后兩個機位鏡頭的剪輯,前后兩鏡頭機位之間所形成的攝角要不小于30度,否則,畫面的剪輯過渡就會不流暢,觀眾會有“跳”的感覺。當然,為了特殊效果,也有故意為之的影片案例,但同樣要慎用。下圖參考:
5. 必拍的“四鏡頭”,全景、中景、近景(特寫)、“特”特寫
(1)全景:交代場景、環(huán)境、人物關系等
(2)中景:敘事進入
(3)近景/特寫:戲的主體。這組鏡頭是最有代入感,也最容易讓觀眾入戲,且能夠讓畫面更美觀、表現(xiàn)力更好。
(4)“特”特寫:除了人體部位的特寫外(如面部特寫、腳步特寫、手的特寫等);還有一些與劇情、故事相關的特殊的特寫,道具、服飾、場景內(nèi)容等都是要考慮的對象。例如,女主一位醫(yī)生背著藥箱撐著傘行走在泥濘的鄉(xiāng)間小道上,那么可取的特寫就有:泥濘中行進的腳步特寫,背著的藥箱特寫,雨碎在傘面上的特寫,路邊樹葉在風雨中搖亂的特寫等。這些特寫除了能在內(nèi)容上有特殊的效用,強化這位醫(yī)生工作的艱難,在形式上也可用來調(diào)整故事節(jié)奏、豐富畫面、處理穿幫鏡頭、處理軸向問題等。
6. 拍人你關注的第一位永遠是眼神和表情
“這是個看臉的時代”,觀眾的第一視點永遠在演員的臉上?!把劬κ切撵`的窗戶”,第一視點的第一聚焦區(qū)無疑就是眼睛。演員的眼神一定不能是混亂的。這個你看素材看成片自然就知道,不必多說。
7. 運動問題
關于鏡頭的運動只講一個問題,即不要讓你運動的起幅在我所需剪輯區(qū)域的中間。
這個通常出現(xiàn)在抓拍鏡頭中,例如,女主走在小路上,攝影師機位架好在路邊拍她走過,女主從畫面左邊入鏡走向右邊,當女主走過畫面中線時,攝影師有時會覺得人物構圖沒在三分線處、或想多拍幾秒,就搖動攝像機跟著女主走,我想說:“大哥!別動,千萬別動,讓她走出畫面”。第一,畫面臨時的變動是在分割鏡頭,這就不是一個鏡頭了,你平白無故地加了一個剪輯點。第二,你破壞了畫面本身構成的節(jié)奏和人物的表演動作。第三,你搖動的前后一定是不流暢的,因為起幅肯定是加速度,其間必然出現(xiàn)卡頓。
所以,當你拍定鏡時,不要隨意動你的機器。如果你想讓你的女主一直在三分線的構圖位置上,那么一開始你就應該勻速搖動攝像機;如果你想多拍一些鏡頭,那么等女主走出鏡頭你再搖動或移機也不遲。
8. 特殊情況下的手持拍攝
實際拍攝中常會遇到因為器材問題、場地限制、時間要求等因素,不得不手持拍攝的情況。手持拍攝勢必會產(chǎn)生畫面不同程度的抖動,這就要求攝影師在構圖上要松一些,因為在后期的防抖工作中畫面勢必會被縮小,一般會縮小10%左右。當然,不要做后期防抖,就是要這種手持抖動的感覺,請忽略。
9. 色溫、色調(diào)問題
色溫盡量設準,盡量使用K值,因為自動色溫在拍攝過程中有時會出現(xiàn)漂移變動,導致畫面在冷暖之間變化飄動。色調(diào)在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,即使用“標準”。
10. 最后一條
拍攝前請檢查好你的器材設置和配置,除了文件格式編碼、分辨率尺寸大小、音頻內(nèi)外錄通道、配置文件類型等常用設置外,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就是“日期、時間”,這個不會出什么大問題,但方便素材管理。
1.導演是一個片子的核心和靈魂人物,是片子質(zhì)量的第一負責人,出現(xiàn)的任何問題你都無從推卻。導演,顧名思義,“引導演員”,在合理的分工下,核心工作的第一位永遠是放在被拍攝對象身上,演員沒演出既定的效果來(尤其是視線飄忽問題、走位問題),拍攝再好也是白搭。所以,對演員表演的引導、演員的走位、演員視線的控制、演員情緒的引導,以及場面的調(diào)度、現(xiàn)場各組間的協(xié)調(diào)與控制、整體效果的呈現(xiàn)等才是重中之重。
而副導、導助的工作就是幫助導演做好這些工作。有些具體的事在片場的混亂環(huán)境下導演可能注意不到,你就要做好并排除這些具體的事務,以讓導演能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戲上。
2.攝影師的軸向問題、30度法則,“四鏡頭”問題等同時也是導演要注意的問題。
3.故事片與一般宣傳片、節(jié)奏剪輯等不同,拍攝鏡頭不能只停留在“有”和“好”,而是要“好”和“全”,即對應最基本的“四鏡頭”問題。只有鏡頭足夠,剪輯師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和方法處理情緒問題、節(jié)奏問題、時空問題、畫面差錯以及更合理的蒙太奇方案等。
故事剪輯除了鏡頭表現(xiàn)長短、節(jié)奏快慢起伏問題外,還有情緒、眼神、軸向、時空、動作流暢、匹配等問題要考慮,所以,只有拍攝的鏡頭全了,剪輯師才有了再次創(chuàng)作的空間,否則剪輯師就真被逼成了純技術的剪接小工,回到了歷史最初的“裁縫”地位。何況,前期的鏡頭設定常常在后期中并不是那么回事,后期往往會出現(xiàn)一些你無法預測的問題。
4.還有些是副導/導助要特別注意的
(1)獨立收聲設備的規(guī)范操作。例如領夾麥,在為演員正確佩戴好領夾麥開拍前,你要先錄一段說明聲音,內(nèi)容大概為“某場戲某某收聲文件”,作用如場記板,目的就是讓后期好找到相應的文件且可避免錯誤使用。要不然,大量的無頭無緒又冗長的收聲文件會讓后期哭死。
(2)服飾、妝容、道具、布景的前后連貫與穿幫問題。
(3)劇本、分鏡表完成度的排查工作,終極目標:絕不補鏡。
(4)空鏡的補充。當拍攝山間村莊的戲時,別忘了補些雞鳴狗吠,老人遛彎、兒童玩耍,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、生活性。當拍攝都市生活的戲時,別忘了補些車流的涌動,霓虹的閃爍。
(5)收聲。除了人聲的收錄,角色動作的聲音、鏡頭內(nèi)容的聲音也是很重要的,如角色踩在沙石地上的腳步聲,門被打開的吱呀聲等。
1. 我設定的剪輯工作流程通常分為三大部分:
(1)素材整理:條理清晰,做好分類和標記
①存儲文件分類
直接上圖:
文件路徑與分類的標準:別人一目了然,想要什么可以迅速找到。
注:文件的命名一定要實名且跟上日期。如,“《一針不能漏》片頭落版鏡頭-20190626”。
②軟件內(nèi)分類
a.導入非編軟件的文件目錄分類與文件夾路徑分類同步
b.時間線素材整理
最大化的保留所有可用素材,哪怕只有1秒也要保留,因為我可能就需要那一秒來調(diào)整節(jié)奏或過渡前后兩鏡頭。做好分類和標記。
③如果制作4K項目或大碼率編碼文件,還要做好轉(zhuǎn)碼工作和代理工作。
(2)粗剪:根據(jù)劇本剪出各場戲的大框架
(3)精剪:出小樣
①理清故事脈絡,根據(jù)劇本重新布局全片。
②刪繁就簡,剔除冗余。一方面要遵循基本的剪輯規(guī)則,另一方面也要根據(jù)具體內(nèi)容作出調(diào)整和創(chuàng)新。
③處理聲音。對白聲音、自白聲音、旁白聲音、環(huán)境音效、內(nèi)容音效、音樂。
④合成鏡頭、特效鏡頭
⑤調(diào)色
⑥輸出
(4)多次修改,定稿交片
2. 額~意識流,沒有大標題的總結
(1)剪輯六大法則:情緒情感、故事、節(jié)奏、眼神、2D結構、3D結構。
剪輯中最重要的是對人物情緒情感的把握和抓取,這是引人入境的東西,是片子的靈魂;其次是故事要厘清,這是你表達主題的創(chuàng)新形式和不同之處;再者便是節(jié)奏,鏡頭的快慢長短,全片的起伏漲落,既在形式上提升觀感,也是觀眾內(nèi)心變化的推手;其四是眼神的匹配;最后才是2D、3D結構,空間關系。這不是我說的,而是剪輯教父美國剪輯大師沃爾特·默奇在他的《眨眼之間》書中說的,幾乎是所有剪輯師過不去的檻,可以說奉之皋臬亦不為過。
(2)剛開始學剪輯的時候,看教程或聽老師、同行說要精確到幀,總覺得太夸張了。時間長了才明白這其中的道道,真的一點也不夸張,有的時候好與不好真的就是三五幀的問題。以動作剪輯的連貫性為例,李醫(yī)生在小嶺村上石階的鏡頭,有大全景、全景、近景特寫,當前一個鏡頭李醫(yī)生抬左腳時,那么下一個鏡頭的首幀也應是抬左腳的,而且抬起的高度要匹配,一般會多兩三幀(因為視頻是流動的,前一鏡頭在人眼的生理中會有視覺停留),切不可少,否則鏡頭幀數(shù)冗余,動作就會有重復現(xiàn)象不流暢。有時候拍中近景時看不到腳怎么辦?這里補充一條肢體語言上的技巧,人在提起左腳時,他的左肩也會相應的抬升,觀察肩膀就能確定他抬的是哪只腳,抬到了多高處。
(3)一個影片,讓觀眾長久記憶的從來都不是故事本身,而是通過故事所帶給觀眾的那一順的心理變化?!读骼说厍颉纷屛覀冇涀〔⒏袆拥?,不是人類如何去面對困境的具體故事細節(jié),而是人類在面對滅絕前的勇氣和掙扎,當男主說出那句:“我們點燃木星”,利用沖擊波將地球推離洛希極限時,觀眾內(nèi)心的巨大激蕩和沖動就已將這部影片定格。當然,我不是在貶低故事本身的作用,或者其他如特效、場景布置、道具化妝、攝影、剪輯、混音、調(diào)色等創(chuàng)作部分的作用,這些是影片的元素和基礎,只是一個片子中要有那樣的一個點,讓觀眾內(nèi)心波動并能長久記憶的一個點。
在《一針不能漏》中,我所做的場序調(diào)整便是依據(jù)這樣的思路。例如,最后一場戲的閃回。即便工作艱難瑣碎、偶有不理解甚至誤解,而大多數(shù)年輕父母的真誠感謝、孩子天真的笑臉,也足以融化一位疫苗接種醫(yī)生同為人母人女的心,并以陽光向上的心態(tài)面對工作、面對生活。我想這才是本片應該帶給觀眾的,而不僅僅是李醫(yī)生工作生活的百般困難。感動我們的從來都不是苦大愁深,而是在艱難困苦中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那一絲絲閃亮。
具體到鏡頭上,關于“雨中下鄉(xiāng)摔倒”的戲,本應放在第三場排查前的,但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(nèi)容上與烈日下騎車走家串戶的鏡頭剪在一起都會有問題,而且這場戲若作為一個片段的話拍的還不夠完整,李醫(yī)生起身一瘸一拐的動作很好,但缺少一個遠去一瘸一拐的背影來延續(xù)這組鏡頭的意蘊,所以就放棄了,于是就移到了片尾閃回處來做對比式呼應。
這一組閃回鏡頭,有雨中下鄉(xiāng)工作的艱難與傷痛,有烈日下騎車在鄉(xiāng)道上積極的笑容,有打疫苗針工作時的認真,有與家長孩子交流時的悉心與親和,也有走家串戶時瑣碎工作的無奈,無論怎樣,工作要繼續(xù),生活依然要繼續(xù),李醫(yī)生以笑顏和向上的心態(tài)面對生活的種種,最后安排這樣的一個鏡頭,也是觀眾或每個人在面對生活百般滋味時所能擁有的共鳴。
(4)關于法網(wǎng)問題與流暢剪輯
在早期的剪輯工作中,通常是誰說話切誰的鏡頭,聲畫完全對應,這樣的剪輯風格被稱為“法網(wǎng)剪輯”。而事實上,觀眾有時對聲畫不對應的反應效果會更好。所謂“未見其人,先聞其聲”,對方發(fā)出了聲音,你才會抬頭注意才會有所反應,這樣的剪輯才是符合生活常理的。而且,這樣的剪輯擴大了鏡頭的張力,延伸了鏡頭的時空范圍。為了處理這種剪輯關系,便生出了兩種具體方法,“L”cut與“J”cut 。
其實就是鏡頭延伸與聲音剪輯延伸錯位(如插入對方反應鏡頭)。除利用聲音剪輯外,讓剪輯流暢的方法還有鏡頭運動的匹配、人物動作的匹配、畫面內(nèi)容形式的匹配、色調(diào)亮度的匹配、Mask無縫轉(zhuǎn)場、特效轉(zhuǎn)場等。
(5)上面我們提到流暢剪輯,屬在“連續(xù)性剪輯”下,它遵循著剪輯的一般規(guī)律。反之,當然也有非流暢剪輯,我們稱之為“強調(diào)性剪輯”。它可以打破時間上的延續(xù)一致;可以跳躍剪輯;可以軸向性剪輯(即騎軸切);可以重疊動作重復鏡頭;甚至可以停頓靜幀等。目的就是打破視覺習慣,制造眼球反差,強調(diào)此處的重要性,欲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。但,這樣剪輯要慎用,用的好叫創(chuàng)新,用的不好就是“Bullshit”!
(6)關于節(jié)奏,老提到這個詞,但總覺得摸不著頭緒,有點空?那么下面就說說我所理解的節(jié)奏。
所謂“節(jié)奏”,簡言之,即鏡頭剪輯的長短快慢,全片的起伏漲落。
這里先提一下雷德蒙理論中的曲線內(nèi)容的峰值:“在一場戲中,當觀眾的眼睛接受了熒幕中的所有環(huán)境、人物的信息后,就必須要切鏡了;若這場戲中,內(nèi)容很復雜,即長一些,若內(nèi)容比較簡單,即一帶而過”。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,以前的很多老電影,有條不紊的敘事,鏡頭切的很長,節(jié)奏比較慢;而現(xiàn)在的商業(yè)片中,鏡頭切的越來越快,有的甚至只能看到基本的掠影,鏡頭的具體內(nèi)容根本看不清。這很大的原因是觀眾對鏡頭內(nèi)容的接收能力不斷增強,所謂“觀眾不傻”,觀眾對影視行業(yè)的技術與藝術的理解認知已遠超以往。同樣的一個鏡頭,20年前觀眾領會可能需要5s,如今可能只需1s。此外,當你在剪一場女主悲傷哭泣的戲時,你就不能剪的太快太碎,而是緩緩的長鏡,舒緩自然的鏡頭剪切,讓觀眾能夠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女主的戲上,以讓觀眾感受到女主的悲傷,而非你花哨的剪輯技巧上。相反,當你在剪一場迪廳或酒吧的戲時,你就不能剪的太慢,這時你就要剪的快些來強化迪廳酒吧這樣喧鬧的環(huán)境特征。當然,我這也僅是從一個層面來說,意在說明剪輯中鏡頭剪長剪短節(jié)奏快慢對觀眾感受的影響。
下面我將從具體的單鏡和鏡組來聊一聊我的理解。
從單個鏡頭的維度來講節(jié)奏主要表現(xiàn)在以下四個方面:
第一,畫面構成元素。畫面構成元素的大小、顏色、材質(zhì)、樣貌、虛實等屬性都會影響觀眾感受時間,剪輯自然也要考慮這方面的因素來決定鏡頭的當用區(qū)間。
第二,角色的動作和情緒、表演。這個很好理解,一個角色跳街舞的鏡頭和一個角色跳華爾茲的鏡頭,誰的動作更快更激烈呢?一個啜泣的女孩和一個哈笑的女孩,哪個鏡頭又當更悠長?
第三,鏡頭運動的快慢。一個在驢車上拍的路邊鏡頭和一個在高鐵上拍的路邊鏡頭,誰的表現(xiàn)更悠然?誰的表現(xiàn)更動感呢?
第四,鏡頭的剪輯長度。這個不用多說了,鏡頭剪的長短,冗余與干脆立現(xiàn)。
從鏡頭組(一場戲)的維度來講節(jié)奏主要表現(xiàn)方式如下:
第一,鏡頭間動作的連貫性(包括角色動作的連貫性,鏡頭運動的連貫性),動作完成的時間(你打的是太極還是詠春?)
第二,聲效的強化。例如在電影《葉問》中,甄子丹出拳固然很快,但后面加入的快速拳聲讓他的出拳就像飛一樣有沒有?如果沒有這個音效,那么詠春拳的速度表現(xiàn)就弱了很多,你可以關掉聲音自己感受一下。同樣的鏡頭,快速的音效會壓縮觀眾的感受時間,而慢速的音效則會延長觀眾的感受時間。
第三,背景音樂的走向。其實節(jié)奏就是觀眾心里感受變化的一部分,而音樂是控制觀眾心里變化的重要因素。在適當?shù)奈恢?,一首匹配的好音樂響起,往往會讓人有一種起雞皮疙瘩的感覺。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哪吒變身時喊出那句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時是不是感覺熱血沸騰、熱淚盈眶,恨不得自己也腳踏風火輪、手執(zhí)火尖槍就上天了,這種沖動情緒的渲染,激燃的背景音樂起到了很重要作用。而這樣的音樂設定一般也在片尾的高潮部分,而前面故事的進入、敘述、發(fā)展則音樂相對舒緩,或歡快、或憂傷、起伏漲落,到最后高潮燃起,這就是音樂走向,也是片子故事的走向,這是大多數(shù)影片的慣用伎倆。
節(jié)奏是在用技術手段人為的引導觀眾情緒心理的變化。一句話,節(jié)奏就是讓觀眾跟著聲畫有規(guī)律的一起“動次打次”!
(7)一個可怕的事實:因為各種原因,我們常常會遇到不如愿的鏡頭、甚至缺失或背離劇本設定的鏡頭,所以,剪輯師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解決問題、權衡選擇、想方設法在既有的基礎上盡量做到自己能力內(nèi)的最好。
3. 最后,安利幾本剪輯師必備書目:
(1)《光影的魅力》,額~這其實不是一本書,但它的信息量和價值比十本書還重,夠你看3000遍。世界公認的攝影師必看十大電影之一,不僅僅是攝影師,可以說是所有專業(yè)、非專業(yè)人士進入影視領域的首選影片。額~這其實也不是一部電影,而是電影領域眾多導演、攝影、剪輯大師們的采訪、紀實,幾乎跨越了整個電影史。
(2)《眨眼之間》美國剪輯大師沃爾特·默奇的親筆大作,每位夢想成為優(yōu)秀剪輯師的枕邊書,雖然不厚,但夠你看一輩子的。如果你真的看完了,還有第二本叫《剪輯之道 對話沃爾特·默奇》。其它優(yōu)秀的剪輯類書目:《剪輯的語法》、《看不見的剪輯》等。這類書不必多,認真看一兩本就夠了,因為一本就夠看很多很多遍了。
(3)《電影鏡頭入門》,后浪出的書,薄薄的一本,無論你夢想成為導演、攝影、剪輯還是特效,這都是一本影視基礎入門的上品。加強版《電影鏡頭設計-從構思到銀幕》,全球各大電影學院最暢銷的教材,不說了,你懂的,所有人都愛的“藍皮書”。
(4)一個不懂攝影的導演不是好剪輯。攝影的書太多我就不推了,隨便找一本系統(tǒng)的學一下就OK了,作為剪輯師雖不必深究攝影技藝,但起碼你要能夠知道導演、攝影師拍這個畫面的基本意圖。我自己喜歡的《攝影構圖學》很老的一本書,老到你都很難買到正版,1983年克萊門茨和羅森菲爾德合出的書,雖然這兩我都不認識,但這書是濤哥(李濤)推薦的,所以咬咬牙一狠心花了十幾塊錢在某寶上買了。但這本書是黑白的,配圖因年代局限,所以我最愛的還有蜂鳥網(wǎng)出的《蜂鳥攝影學院 單反攝影寶典》兩卷,專題化分類內(nèi)容清晰、簡單明了,配圖來自蜂鳥的各路大神,光看圖都值了。
(5)《導演功課》(大衛(wèi)·馬梅)。別看叫導演功課,同樣也是攝影師、剪輯師的功課,這是作者在哥倫比亞大學系列課程的現(xiàn)場創(chuàng)作記錄整理,很薄的一本小冊子,讓你懂得如何創(chuàng)作故事,創(chuàng)作者應該怎樣思考問題。
內(nèi)容由作者原創(chuàng),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源,附以原文鏈接
http://www.zhtrhb.com/news/5184.html全部評論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